「教養新視界:從鋼筆書法看當代教育的精神追求」
2024年02月06日。 文 韓玉青老師

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」
孔子這番話穿越兩千五百年,恰為當代教育困境指明方向。在這鋼筆與鍵盤並存的時代,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。
寫字自古以來就是很有儀式感的人文藝術活動,不只是為了工作、升學的書寫紀錄用途,而是有著美感和能量的質感活動,帶有療癒的力量。學茶道並不解渴,學書道無法用來簽約,但為何吸引越來越多家長重視?

觀察家長們除了重視孩子書寫,也開始注意到,在環境壓力之下,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健康狀況。
過去,是為了升學的競爭,現在還多了才藝的競爭與學習履歷的評比,孩子們未來要面對的挑戰,都不是我們所熟悉的過去經驗。
一、教育典範的轉移
從實用到精神
過去:「一技之長」求溫飽
現在:「多元修養」育全人
未來:「精神格局」定高度
從競爭到涵養
20世紀:文憑競逐的「硬實力」
21世紀:文化底蘊的「軟實力」
未來教育:心性培養的「真實力」
二、鋼筆書法的三重價值
心性修養
執筆如「太極抱元」的專注
運筆似「行雲流水」的從容
收筆若「迴鋒護尾」的圓融
文化傳承
筆畫間蘊藏「永字八法」智慧
結構中體現「中庸之道」哲思
章法裡暗合「陰陽和諧」宇宙觀
未來競爭力
培養AI時代稀缺的「深度專注力」
鍛鍊數位洪流中的「人文敏感度」
建立全球化下的「文化辨識度」

三、親子共學的四步實踐
第一步:重新定義學習
區分「技能培訓」與「心性培養」
認識「有用之用」與「無用之用」
平衡「升學需求」與「生命需求」
第二步:選擇文化修養
每月一項「非功利性」藝文活動
每季一次「跨世代」文化對話
每年一個「家傳技藝」深度學習
第三步:鋼筆書法入門
親子共選「傳家筆」
週末舉辦「書香時光」
節慶創作「手寫家書」
第四步:建立教育哲學
訂立「家訓」書寫裱框
製作「成長墨寶」檔案
規劃「精神履歷」地圖
「觀千劍而後識器,操千曲而後曉聲。」在這個變動劇烈的時代,真正的教育不在填滿履歷,而在點亮心燈;不在爭一時之長短,而在養終身之格局。

你以為莫札特是天才神童? 他的成就是「努力練習」而來。
還記得6歲的你,在做什麼嗎? 6歲的莫札特,坐在鋼琴椅上,腳還踩不到地,手剛好能碰到琴鍵。這時的他,卻已經有著媲美成人音樂家的琴技,在歐洲各地皇宮巡迴表演,成為炙手可熱的「鋼琴神童」。
但大家不知道的是,莫札特父親:老莫札特,是18世紀知名的小提琴家和音樂教育家,從小莫札特4歲就開始有計畫地嚴格訓練…
天才神童的真相,其實連睡夢中都在演奏練習曲!
4歲到6歲短短2年 (台灣的孩子們還在讀幼稚園中班),莫札特就累積了超過至少3500小時的練習量。吃完早餐就開始練習作曲,白天受音樂課訓練,晚上安排演奏表演,回到家仍繼續創作。
日復一日,甚至連睡夢中都在演奏練習的曲子。11歲就寫歌劇《阿波羅與雅辛托斯》,台灣學制小學四年級。
要怎麼收穫,先怎麼栽種。
等到他創作出展現他個人充沛原創精神的作品,也就是「降E大調第九號鋼琴協奏曲」時,他剛好21歲 (台灣大約是讀大學三年級,大部分準備就業或升學),但在音樂的世界,莫札特已經花了超過15年的時間浸淫其中了。
他的努力與眾多膾炙人口作品,深深影響了後輩貝多芬及柴科夫斯基等音樂大師,並持續啟發著今日的電影導演,即至電腦科學家們。
別再相信與生俱來,並期盼不勞而獲。
這世上沒有真正的天才,天才都是靠著大量「刻意練習」的時間一步步累積出來。過程不但要非常專注,還要有計畫與執行策略,才不會淪為白費時間,也才能獲得如今的成就。
大人小孩必修人生美學課,親子一同,從小養成正確姿勢與書寫習慣,一生受用。

一萬小時的練習是否能成就一個天才,這件事比天賦重要、練習時間也不是關鍵因素,重點在於你的「練習方式」。
親子來學,是共同體驗一種書寫的內涵,把硬筆字體發會到極致的專注力培養。從古代到現代的一種傳承,將書道美學重新用鋼筆來發揮字跡的精神涵養。以前的社會限制,沒有這個機會培養,從現在開始把握,親子共同成長,未來成為終生受用的精神養份。

讓我們以鋼筆為媒,在筆墨耕耘中,為孩子預備的不是一份漂亮的升學履歷,而是一顆豐盈的心靈,與一副能適應未來變局的文化筋骨。

韓玉青IG
手機版ID ➛ sir.hanson.han
電腦版連結 ➛ http://bit.ly/2LsSeNI
.
日日好IG
手機版ID ➛ bonjour27333038
電腦版連結 ➛ http://bit.ly/369TTQ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