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.春季歐洲美術館巡禮
在這裡,連沉默都有藝術的聲音。靜立於描繪神話與人間交織的畫作前,彷彿時光也低聲屏息。
畫布上每一筆筆觸都是時間的回音。剛好遇上特展期間,與克林姆、席勒、梵谷、莫內…等藝術原作面對面!
有幸在此駐足,能近距離觀賞原作,似乎能憑肉眼觸碰到畫冊展現不出的立體筆觸,
透過畫面上的質感起伏與顏料彼此堆疊的情緒,不僅能感受藝術的宏偉張力,也能穿越時間的長廊,回望18世紀哈布斯堡帝國的黃金年代。

畫面中,風從遠方捲來,帶著麥浪翻騰的節奏。這是梵谷最後歲月裡的低語與吶喊。筆觸瘋狂,色彩燃燒,天地之間仿佛只剩這一片搖曳的原野與不安的靈魂。

這幅畫創作於1890年,是梵谷生命最後幾週的作品之一。這片原野像是他心靈的鏡子,廣闊又空虛,色彩濃烈、線條扭曲,透露他精神狀態的不穩與孤寂。

古斯塔夫·克林姆(Gustav Klimt)
維也納分離派運動的核心人物。他將裝飾藝術與象徵主義融合,特別擅長以金箔、幾何圖案與神話主題描繪女性。作品充滿官能美與神祕感,開創了獨特風格。

《吻》是克林姆「金色時期」(Golden Phase)的巔峰之作,受到拜占庭馬賽克與日本浮世繪的影響。以金箔鋪展畫面,營造出神聖又夢幻的氛圍。
男子穿著幾何直角圖案的長袍,象徵陽剛與力量;女子則為圓形與花朵圖樣,象徵柔美與自然,畫面靜謐又充滿張力。
是奧地利最具代表的國寶之一,成為維也納的文化象徵。

《朱迪斯》Judith
這幅畫誕生於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的維也納,社會正處於動盪轉型。
女性逐漸意識到自身的地位與身份,舊有的父權結構受到挑戰。朱迪斯成為「新女性」的象徵,代表美麗、獨立、性感與危險。

《朱迪斯》Judith
來自聖經故事,一位猶太寡婦,為了拯救同胞,誘惑並斬首亞述將軍赫羅弗尼斯(Holofernes)。
在傳統藝術中,常被描繪成英勇或苦痛的女英雄,手握敵首、神情哀傷或堅毅。

多年前收到的系列名畫禮物,特地帶來美景宮。

古斯塔夫·克林姆(Gustav Klimt)為維也納大學禮堂繪製的壁畫,在1945年被燒毀,現僅存黑白記錄照片,以AI技術重建原始畫作色彩。


古斯塔夫·克林姆(Gustav Klimt)《弗莉莎·雷德肖像》(Portrait of Fritza Riedler, 1906)
克林姆以裝飾之筆勾勒出現代女性的尊嚴與神秘,她以端坐姿態呈現,服飾與背景繁複精緻,人物神情自信而冷靜,代表她不是柔弱的貴婦,而是具思想與個性的現代女性。

金色、幾何圖樣與花卉紋飾是克林姆的典型語言,但他並未讓這些圖像掩蓋人物,而是藉由視覺的豐富性,襯托人物的精緻與強大。

席勒《死亡與少女》Death and the Maiden
1915年,席勒28歲。剛新婚不久,被徵召入伍,《死亡與少女》正是在面對生離死別的動盪時刻完成的。將內心、情感的撕裂與死亡的陰影,透過這幅畫具象化。
雖然畫中是擁抱,但彼此的距離與姿態透露著深深的孤獨,無法真正融合的愛,是活人與死亡間無法彌補的裂痕

克勞德·莫內《塞納河上的漁夫》Fishermen on the Seine
完成於1880年代,是莫內描繪塞納河畔風景的系列之一。他迷戀於水面反射的光影與晨曦的變幻。
畫中人物幾乎隱於景色中,焦點是水與光的交互,體現印象派「捕捉瞬間光感」的理念。

克勞德·莫內的簽名特寫
《塞納河上的漁夫》Fishermen on the Seine
晨霧迷濛,水天交融,漁人靜靜垂釣於永恆的瞬間。莫內以光為筆、以影為墨,捕捉一切即逝之美。在這幅畫裡,時間不再流動,只剩下呼吸般柔和的光線。
●《世界的色彩:斯洛維尼亞繪畫1848–1918》
• 2025年1月30日至5月25日
• 與斯洛維尼亞國家美術館合作,展出1848年至1918年間斯洛維尼亞繪畫,強調色彩在裝飾性、象徵性和表現力方面的運用。  
●《古斯塔夫·克林姆:顏料與像素》
• 2025年2月20日至9月7日
• 以上美景宮館藏的八福克林姆作品為基礎,透過先進的科技,X光和放射性成像技術,深入探索創作過程,揭示金箔畫作的技術細節,並重建因二戰毀壞的作品色彩。
韓玉青IG
手機版ID ➛ sir.hanson.han
電腦版連結 ➛ http://bit.ly/2LsSeNI
.
日日好IG
手機版ID ➛ bonjour27333038
電腦版連結 ➛ http://bit.ly/369TTQg